應海洋地質研究所邀請,南京大學李永祥教授于12月21日來我院進行學術交流,并作了題為“剝蝕型彙聚闆塊邊緣的構造解析”的學術報告。
李永祥教授主要從事古地磁、環境磁學和古氣候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參加了2012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344航次(Costa Rica Seismogenesis Project)和2017年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9航次(Australia Cretaceous Climate and Tectonics)。本次報告,他以參加的IODP344航次——哥斯達黎加彙聚陸緣(Costa RIca Seismogenesis Project, CRISP)為例,介紹了剝蝕型彙聚闆塊邊緣的構造解析工作。在報告會中,李永祥教授首先介紹了俯沖彙聚邊緣在岩石圈循環、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以及氣候影響方面的重要意義。傳統的概念中,洋盆沉積物全部通過刮擦作用不斷貢獻增生楔的生長。然而,通過對增生楔沉積物的體積估算,也發現了以剝蝕作用為主要特征的彙聚邊緣類型。這類非增生型彙聚邊緣,主要表現出上覆闆塊的前緣和基底的剝蝕,弧前沉降,向陸地方向的海溝遷移為主要特征。接下來,他分别就俯沖闆塊、巨大逆沖斷層(Megathrust fault)和上覆闆塊,介紹了哥斯達黎加彙聚陸緣的構造和沉積特征。通過沉積地層與磁性地層研究,發現了位于Cocos洋脊之上局部的沉積間斷現象(1.52-9.61Ma),推測可能與俯沖洋脊的撓曲或底部洋流的沖蝕作用有關,俯沖啟動的時間應當不晚于1.52Ma。弧前的變形涉及了約在2.0Ma的快速沉降,并伴随着在約1.8Ma大範圍、快速和強烈的剪切作用。通過對巨大逆沖斷層的三維地震數據體的介紹,俯沖邊界的地形形态和孕震性緊密相關。
報告期間,全體師生就感興趣的問題以及相關研究方向和與李永祥教授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供稿人:劉建強;審稿人:王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