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至10月8日,在學院王毛毛老師、孫高遠老師、闫兵老師以及談明軒老師的帶領下,17級海洋地質方向師生19人到達南京-鎮江一帶(甯鎮山脈)開展為期6天的野外區測實習。本次實習在凸顯學院專業特色之上,進一步完善了實習線路與教學内容。為使同學們在鞏固課本所學知識之上,拓展相關地質背景,從而進一步激發同學們學習地質知識的興趣,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和工作作風。
甯鎮山脈在大地構造上屬于下揚子區,位于華南闆塊東北部,其震旦系-第四系地層發育齊全,是部分地層單元的命名地,如幕府山組、金陵組、栖霞組、龍潭組等等。該區域不僅記錄了整個下揚子的地質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資料庫。以甯鎮山脈地區作為地質學野外教學場所,實乃理想之選。
在這六天的時間裡,同學們相繼到達湯山石門埝水庫、紫金山、南京園博園、棒槌山、湯山礦坑公園和句容寶華山等具有典型地層發育特征的地區進行踏勘與地層剖面實測工作。自古生界奧陶系至中生界侏羅系,寸步踏行隻需六天,侖山象山已過億年。曆史讓岩石有了溫度,而觀察與思考讓每一位同學成為透過表象去感知、延續溫度的伯樂。
一、風雨兼程,再續前緣
3号一大早,天氣預報顯示可能有雨,晨曦未現,同學們已早起出發,拉開了野外實習的序幕。同學們在石門埝水庫(原古泉水庫)重溫三點定位,熟練掌握在地形圖中通過周邊高點位置來進行定位。
圖1石門埝水庫區測大隊
天公不作美,還是碰上了陰雨連綿,然而伴随着泥濘的道路和蕭瑟的涼風,依然擋不住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本着河海人艱苦樸素、實事求是的作風,地質三大件照常安排上了!
雖然是第二次來到湖山地區,針對同一套地層,同學們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更為精細地進行地層分層記錄與标本采集,并結合構造地質學、沉積學等新知識,對地層構造、沉積環境進行深入分析。
同是下雨天,同是一條路,我們卻走出了别樣的風景。
二、品毓秀紫金,探人工奇峻
有了第一天的鋪墊,同學們在分析剖面的過程中如魚得水,老師們也非常耐心地進行引導與闡釋。從紫金山山麓到頂峰,層理分明,露頭可觀。各種類型交錯層理指示着河流沉積,不言而喻,這已然是地質人的共同語言。登峰不易,山頂大風施虐,卻隻帶走了同學們的疲憊,在一覽南京城壯麗全貌後,同學們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帶着紅色安全帽的隊伍,十分醒目地出現在人工開采而形成的剖面前。這裡,是還在建造當中的南京園博園。不管是具有珊瑚、腕足類生物化石的金陵組,還是含雙殼類、蜓類化石的黃龍組,這裡曾經活躍着衆多生靈,未來也将以大自然的包容憑借園博園的姿态接納更多的動植物。
湯山礦坑公園裡,發育着大量的白雲岩和灰岩,在分辨這兩種岩性上,同學們也是下了不少功夫。還好一瓶小小的鹽酸起到大作用,然而在是否劇烈起泡的現象中同學們又展開了激烈的讨論。
三、一把卷尺,丈量地球厚度
導線法實測地層是本次實習的重點學習内容之一。5人一小組,前、後測手,表格記錄員、野外記錄員,産狀測量員,大家有條不紊進行着各自的分工。從剛開始的一步一試探,前、後側手永遠無法統一的方位角,直到最後總能一口報出對方的坡度角,默契在不斷建立。如此長時間高強度的實測工作不僅是一次技能的掌握,更是一次團隊協作與心理的曆練。未來的路真希望始終有這樣的前測手,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有你告知我前進的方向。
四、戶外主題班會,暢聊人生規劃
為期六天的野外實習結束後,在王毛毛老師的組織下,同學們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大圈,召開了一次暖心而又特别的主題班會。大學階段的最後一年,同學們往往會變得迷茫而不知所措。通過對每一位同學的未來計劃進行深入了解,老師們細心誠懇地給出了作為過來人的看法與建議。老師們的鼓勵讓同學們合理規劃,知天道酬勤,對夢想成真更具信心與鬥志。
今年是特别的一年,在全國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之下,原本定于在安徽巢湖開展的區測實習被迫調整到省内進行。雖然很遺憾實習内容有所删減,但在老師們的妥善安排下,完成了基本的學習任務。感謝老師們一路陪伴與教導,感謝同學們的刻苦認真,讓本次實習得以順利開展、圓滿結束。
願此次實習所收獲的友誼,艱苦樸素的精神常在你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