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宋翔洲

發布時間:2021-07-06浏覽次數:10137

宋翔洲,男,1983年8月生,漢族,山東即墨人,教授,國家傑青、優青基金獲得者,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高層次科技創新青年人才。2021年6月被聘為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副院長、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22年6月被聘為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院長。2023年12月被聘為自然資源部南京邊緣海海氣界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

20067月獲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學專業學士學位;20127月獲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學博士學位(赫崇本獎學金獲得者、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2009年至2011年,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下,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博士生聯合培養。20127月起,在中國海洋大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等單位工作,其間,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庫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等進行客座訪問。20191月,調入河海大學任教。擔任熱帶太平洋觀測計劃科學工作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第五屆指導專家組成員,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地球科學領域編輯工作組成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氣相互作用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海洋學會風暴潮與海嘯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理學2類教指委副主任委員SCOR中國青年委員會委員等,是《第一次海洋與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編委和主要組織者之一。

海洋與大氣界面之間的熱通量是物理海洋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之一,是海氣相互作用、氣候系統動力學和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基礎。圍繞海氣熱通量不确定性很大且全球不平衡的問題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海洋能量平衡物理約束和定點觀測初步量化了海氣熱通量的不确定性;二是利用多源海氣界面觀測手段,初步揭示了海氣熱通量的多尺度變化機制;三是利用精細化時空觀測,初步剖析了中小尺度物理過程對海氣熱通量的調制作用。以第一兼通訊作者身份在GRL, MWR, JGR:Oceans, DSR-I, JClimJTECH等主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6篇,其中,獨立作者論文4篇;與團隊在Nature子刊, GRLJPO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獨立編著《海氣相互作用導論》,牽頭翻譯《物理海洋學導論》,兩次獲得海洋優秀科技圖書獎,承擔《海洋科學導論》(本科生)、《衛星海洋學》(本科生)、《專業英語》(本科生)和《海氣相互作用》(研究生)等課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