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師生集體前往連雲港海頭鎮海洲灣,沿海岸線布設檢波器,從天然微動震源微動信号中提取Rayleigh 波。布設過程中各小組分工合作,填埋、開機、記錄有條不紊,在寒風細雨中同學們看守儀器4小時,最終成功收集到高質量地震數據,并繼續進行室内處理工作。
圖1 連雲港海洲灣布設地震檢波器
4月24日,師生們乘船前往秦山島,當路過島上典型地質構造現象時,老師們就地展開教學,講解秦山島在過去幾億年前所發生的一些地質構造運動,讓同學們了解到秦山島主體岩石組成及形成原因。
圖2 同學們乘船前往秦山島
圖3吳峰老師講解秦山島形成過程
4月25日,同學們抵達巢湖金釘子地學實習基地,與指導老師彙合,經簡單休整後即刻進入實習準備工作。26日上午,帶隊老師介紹了巢湖地區區域構造背景、構造特征、沉積地層等基本情況。巢湖地區野外實習分為路線踏勘、實測地層剖面和地質填圖三個部分,期間穿插岩石标本辨識、野外知識競賽和剖面實測等現場考核。
4月26日下午至4月28日,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為期3天的路線踏勘。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是識别野外地層露頭、熟悉并采集地層露頭岩石标本、觀察構造現象、了解實習區地形地貌特征,為後續的野外路線填圖工作打下基礎。野外踏勘結束後,同學們進行了手标本岩性鑒定及所屬地層鑒别的考試,加深了同學們對三天踏勘工作的記憶
4月29日,師生乘坐輪渡出發前往巢湖湖心的姥山島進行實習參觀,在老師們的講解及露頭觀測中,同學們了解到姥山島是由火山噴發物堆積,并經過構造錯斷形成。島頂坐落着古塔古亭,古色古香,為實習增添了些許人文情懷。
圖9 彭衛剛老師講解姥山島成因
4月30日,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小組為單位分别對古生代地層進行導線法實測,從開始的生疏到後續的娴熟,不僅加深了對導線法理論知識的掌握,更鍛煉了小組合作能力。測量完成後,同學們返回基地,立刻對當日所測數據進行整理計算,繪制導線平面圖、地層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
圖10 小組進行直線法實測剖面考試
5月1日至7日,同學們迎來了最為艱巨的挑戰——地質填圖。經曆了路線踏勘、實測地層剖面兩項任務的洗禮,同學們對測區的地質狀況已經有了初步掌握,然而實際進行路線及地質點的布置時還是出現了種種困難,加之天氣狀況多變,中途甚至有同學出現中暑、擦傷的情況。但師生堅韌頑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大前鋒開路,小前鋒打點,
記錄員描述,掌圖員作圖”,各小組井井有條,互相扶持。在野外作業結束後,各小組返回基地,合作處理野外數據,利用軟件進行地質填圖,在同學們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圓滿完成地質填圖這一實習任務。
圖11 鵝頭崖逆沖推覆構造
圖12 同學們登頂麒麟山留念
15天的實習漫長又短暫,漫長的是野外勘探過程中久久不見的終點,短暫的是師生歡聲笑語、在野外汲取知識的快樂時光。實習期間,王毛毛副院長、蘇金寶和于鵬飛兩位班導師一同前往巢湖實習基地看望同學們,并受邀參與了巢湖野外實習知識競賽,王毛毛副院長為獲獎同學頒獎并表達了對同學們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
圖13 王毛毛副院長為巢湖野外實習知識競賽緻辭
通過本次海洋地質綜合實習,同學們加深了對地質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了野外工作技能,提升了地學綜合能力。更是建立了地質人“同吃苦,共患難,齊歡笑”的牢固戰友情誼。相信本次實習過後,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17名學子一定能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縱前路荊棘,我亦向光而行!
圖14 師生于五通組斷層合影
圖15 師生于平頂山頂部向斜合影
圖16 師生于黃龍組礦坑合影
圖17 師生于麒麟山頂合影
圖18 實習基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