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我校順利召開

發布時間:2024-05-18浏覽次數:10

2024年5月16日,“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江蘇省南京市河海大學西康路校區召開。本次會議由實驗室依托單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河海大學聯合舉辦。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蔣興偉院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潘德爐院士、複旦大學穆穆院士、河海大學楊桂山校長、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于福江主任等五十多位專家和學者出席了會議。

參會人員合影

楊桂山校長介紹了河海大學深入貫徹海洋強國戰略,加快海洋學科建設的發展思路,并表示未來雙方将繼續以實驗室創新平台為依托,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推動人才聯合培養,海洋預報科研基地建設,完善海洋預報技術産學研全鍊條發展。

于福江主任在會上做了實驗室2022至2023年度工作報告,報告從科研成果與進展、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開放交流、運行管理、發展規劃等部分全面介紹了實驗室工作。近年來,實驗室以業務需求為牽引,積極推進海洋預報關鍵技術與自主模式研發工作。繼質量守恒海洋環流數值預報模式(MaCOM)發布後,于2023年正式發布了有限體積第三代海浪譜數值模型(FVWAM)。該工作獲評為2023年度“海洋科技十大進展”之一。全球海洋預警報關鍵技術研制與應用、自主衛星全球海面溫度和海面動力高度融合分析産品、中國近海海洋熱浪産品研制等工作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未來實驗室繼續緊密圍繞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加強自主化、全球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海洋數值預報技術研究及業務轉化,增強海洋預報發展新動能,培育新質生産力。

随後,馮濤副院長做了關于深化科教融合推動海洋預報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報告,萬莉穎研究員彙報了全球海溫數據融合分析與海洋熱浪預報應用,程旭華教授彙報了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環境效應,沈浙奇副教授彙報了海洋觀測、數據同化和人工智能在預報中的應用。

與會專家對實驗室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實驗室工作進展和下一階段發展方向進行了熱烈讨論。專家一緻認為實驗室研究成果斐然、運行管理規範有序,并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意見建議。

蔣興偉院士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實驗室未來要進一步加強自主海洋預報模型的推廣應用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應用,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培養,加強與河海大學科教融合平台的共建合作,拓展創新平台的開放與交流。

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是自然資源部唯一針對海洋災害預警報技術研發而設立的實驗室,成立于2010年。2020年6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河海大學簽訂合作協議,聯合共建實驗室。實驗室定位于面向海洋預報業務發展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以服務于自然資源部海洋防災減災及自然資源管理相關職能為建設方向,緻力于發展成為海洋災害與環境預警報綜合技術研究及應用領域的創新平台,形成具有技術引領作用的科研力量。河海大學将依托實驗室創新平台,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加強海洋預報領域科技創新,為完善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産學研全鍊條發展做出貢獻。


Baidu
sogou